网课战“疫”(十二) :团结“艺”心 以“艺”抗疫 艺教中心线上教学实践探索

来源: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新)    发布时间:2022-05-13 10:52:59

      艺术教育中心自本学期起承担全校本科生美育2学分的教学任务,由于疫情防控,教学活动转至线上进行,中心按照学校教学方案总要求,快速调整线上美育教学方案,统筹全校美育教师资源,教师线上授课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推进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本学期,中心下设的美育课程中心共25名教师承担了1509名学生的教学任务,总计开设33门美育课程,开足开齐了教育部规定的八大艺术门类课程,包括音乐舞蹈类15门、戏剧影视类1门、美术设计类4门和文学书画类13门,在线课程开课率达100%,顺利完成全校美育2学分的首学期教学任务。

 统筹部署教学工作 合力保障在线教学

  艺术教育中心整合全校资源,调整美育课程结构,有序推进艺术教育教学工作进程。教师以超星平台为主,辅以腾讯会议开展在线教学工作,重视美育在线教学的课堂互动性,帮助学生最大程度适应线上教学。同时,中心积极组织团队教师开展教学能力培训,通过线上会议反馈教学质量意见,保障在线教学的顺利开展。

  丰富美育课程体系 探索实践育人途径

  美育课程体系由理论课和实践课组成。为了保障在线教学质量,艺术教育中心团队教师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新方法在线开设了丰富多元的美育课程,重视美育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增强课程综合性;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加强实践环节育人效果。

  构建美育课程体系 丰富美育实践环节

  刘永生老师开设的《形体芭蕾》课程是一门综合了芭蕾基础理论知识与体验实践的公共艺术类课程。课程介绍了芭蕾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历史溯源,丰富了学生们的芭蕾知识。课程设置了在线实践体验环节,帮助同学们熟悉芭蕾的术语,以及每个动作训练环节的目的与意义。为了解决线上教学体验感缺失的难题,刘老师通过全程在线直播的方式进行讲解和示范,与同学们近距离互动,让大家体会到人体形态最佳状态的表现形式和方法,培养了肢体语言表现能力和良好气质,进而提升了同学们的自我认同感、自信心和审美能力。

  刘永生老师在线讲授《形体芭蕾》课程

  薛志鹏老师的《传统工笔人物画技法解析与创作实践》课堂上,薛老师从经典作品出发,带领学生从画作的创作背景与画面的点滴细节入手,逐步探索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笔墨韵味与审美特点。同时,他还通过一些基础的绘画创作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工笔任务画的基本技法,和同学们一起学思、感悟、实践,拓宽个体认知的边界,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

  薛志鹏老师讲授《传统工笔人物画技法解析与创作实践》

  徐乔健老师讲授的《现代日本画鉴赏与技法》(岩彩)是一门融合了理论与实践的艺术类课程。徐老师为同学们讲解日本画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进程、鉴赏代表作品、分析作画技法,使学生更深入了解和欣赏日本绘画的美感和精神含义。在实践环节,徐老师为同学们介绍材料性能,带领大家准备绘画纸张、制作基底材料、讲解基本绘制步骤、示范金箔的贴法,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日本画(岩彩)的制作步骤,为深入了解与欣赏现代日本画及其他东方绘画奠定基础。

  徐乔健老师线上讲授《现代日本画鉴赏与技法》(岩彩)

  傅议萱、张晔林两位老师开设的《零基础学钢琴》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艺术类课程。疫情防控期间,由于无法线下面对面授课,两位教师通过腾讯视频给学生示范钢琴弹奏技巧,讲解基本乐理、乐谱知识,学生通过视谱、演唱,一步步进入弹奏的过程。由于很多学生家里并没有钢琴,老师和同学们加强交流,探寻新方法,通过下载键盘模拟app、购买简易钢琴键盘、无实物演奏等途径,让学生能够体验钢琴演奏,掌握基本要领,进而感受钢琴音乐文化的魅力。

  傅议萱、张晔林老师的《零基础学钢琴》课程

  张夕辰老师的《书法艺术》课程教学理念是审美居先,技法其次,先“眼”后“手”。课程内容包括中国书法史、书法美育和晋唐楷书临摹。张老师先从美育立场出发,训练学生的“眼”,细致解读名碑法帖,让学生感受书法独特的美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再以晋唐经典楷书作为切入点,教师示范讲解与学生临摹相结合,使同学们直观地了解书法的用笔、结构、线条等构成要素,力求培养出一批懂书法、会书法的传统文化传播者。

  张夕辰老师的《书法艺术》课程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开设民族文化特色课程

  白鹏老师的《中国地方戏曲赏析》课程,通过浅显易懂的概念和简短精湛的视频,带领同学们了解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白老师选取地方戏曲中趣味性强的内容作为授课资料,在讲解过程中穿插示范和提问,增强了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提升了同学们的愉悦度。在剧目赏析和流派介绍中,加入网络流行的改编作品,带领同学们关注地方戏曲发展的同时,通过启发式思考,引导同学们自觉践行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白鹏老师的《中国地方戏曲赏析》课程

  李家壮老师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使用“翻转课堂”的形式,使用学习通、腾讯会议两个平台同步进行教学。课堂上,李老师讲解基础知识、带领大家欣赏音乐视频,让学生们认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了解到民间音乐的听觉、观感、形象等音乐形态。课程中讲到少数民族音乐和地区特色音乐时,李老师会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加深同学们的民族认同感,增强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李家壮老师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

  姚铮老师的《红歌解码》课程将经典红色音乐作品贯穿始终,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主线,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让红色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内核融入到歌曲教学中,让《红歌解码》课程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的主阵地,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实现更好的授课效果,姚老师采用多网络平台教学模式,包括腾讯会议在线授课、表演示范、讨论交流,学习通发布音视频自学资源,抖音视频资源作为线上实践平台,课程微信群进行讨论、点评和随堂作业展示,坚果云平台进行作业提交,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组织有序。

  姚铮老师的《红歌解码》课程

  王婷娟老师的《走进非遗——上海民间音乐》课程采用学习通、B站和腾讯会议等多个平台进行授课和答疑。课程采用互动教学的方式,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演示,观看视频资料,在课堂上演绎码头工人劳动和歌唱的场景。王老师讲解工人革命波澜壮阔的故事,与学生们共同探讨上海港码头发生的巨大变化,使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劳动者的伟大和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培养学生的爱党和爱国情怀。大家学习了民间音乐知识,也获得了思想上的升华。王老师还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进行非遗类学生项目的申报与产学研实践,身体力行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王婷娟老师的《走进非遗——上海民间音乐》 

  立足艺术学科特性 开发跨学科综合课程

      刘永生、张晔林、侯林、黄悦四位老师共同开设的《灵动艺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艺术类美育课程,作为校级重点课程,该课程从多元化艺术融合的视角出发,带领学生“畅游”音乐、舞蹈、绘画三种不同艺术门类,在引导与欣赏、感知与表达、体验与实践的过程中感知艺术魅力,提升审美情趣。由于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互动性,四个板块的任课教师根据相应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利用腾讯会议、学习通的平台,带领学生进行音乐节奏模唱、训练舞蹈情绪造型创作、结合疫情主题进行绘画临摹。为了帮助同学们“隔空”实现艺术合作,老师还通过后期制作,将几位学生的表演片段合成为完整的作品。“这次隔空合作的效果非常好!”同学们对这样的教学形式反响良好。

刘永生、张晔林、侯林、黄悦四位老师共同开设的《灵动艺术》

  傅议萱老师的《数字音频应用艺术》是一门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涉及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知识,具有“视听”结合的特点。在线教学期间,为了增强课堂交互性,傅老师通过云端现场演示,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认识和处理数字音频技术与数字音频艺术的关系,科技与艺术互为补充、互为激发,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

  傅议萱老师线上讲授《数字音频应用艺术》 

  践行学生中心理念 建设艺术拓展课程

      张璐老师的《世界著名博物馆艺术经典》在引进在线课程的基础上,以艺术经典为中心,通过分析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时代风貌、地方风俗、艺术哲学理论之间的关系,拓展学生的艺术学科知识体系。张老师综合利用各类线上资源进行授课,还制作了课程回放,发送到自己的B站频道中,以便学生反复咀嚼领会,这些补充内容受到了学生、教学督导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张老师还利用家中收藏的艺术图书、美术作品、道具素材进行教学,弥补了线上教学的不足,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张璐老师线上授课

      郭铭心、张晔林等8位老师开设的大学生艺术团公选课《艺术实践与体验》涉及了多种艺术门类。其中,音乐老师的课程对声音艺术和排练的时间同步性要求较高。受到疫情影响,同学们无法在线上进行合奏训练,因此老师们及时调整授课方案,将原先以集体合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改为个别指导,并加入了音乐理论知识和作品赏析内容,让同学们在技术学习前深入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与内涵,促进同学们音乐理解能力的提升。在戏剧、舞蹈等课堂上,授课教师要求同学们结合学校线上艺术活动的开展,在线上进行教学成果汇报展示,完成艺术实践要求。课程丰富了全校师生的课余时间,也增加了同学们的艺术实践经验。

  大学生艺术团公选课《艺术实践与体验》

  沈娅老师的《城市公共艺术与时代精神》课程使用腾讯会议及超星spoc平台进行授课。沈老师收集有关敦煌壁画的视频资源,利用超星平台发布讨论作业,让同学们分享观后感。考虑到很多同学在自己家中上网课,沈老师鼓励学生“走出去”,对其所在地区的公共艺术作品进行实地调研、拍照记录。通过这种方式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捕捉,学习辨别公共艺术作品,体验作品蕴含的文化韵味和时代精神。

  沈娅老师的《城市公共艺术与时代精神》

  刘岩老师的《朗诵与主持艺术》是一门新开设的实践性课程。线上教学期间,为了让学生切实提升朗诵和主持技能,刘老师在课程设计和实践形式上下了很大功夫。朗诵部分由同学提交音视频作业,教师给予一对一指导。主持部分则需要学生在各大网络平台上,以直播的形式完成主持实践与展示。新颖的授课形式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每位同学都尽最大努力自我展现、自我提高。

  刘岩老师的《朗诵与主持艺术》

  艺术活动线上防“疫”  美育教育“云”端守护

  艺术教育中心在完成美育课程的同时,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线上艺术活动。中心以艺术教育团队教师为主力,开展了教师推文导赏、学生在线互动演唱、学生与教师共同录制的主题音乐会等十余次活动,充分发挥了美育教育的优势与特点,提升师生艺术欣赏水平,丰富师生居家时间,缓解疫情紧张的情绪,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本学期,中心在云端举办了抗疫专题系列——金海有爱,“艺”同守沪云音乐会,包括大学生艺术团教学专场演出精品展播、拒绝“疫”mo,“艺”同欢唱、话剧围读会、教师专场音乐会等7场活动,累计观看量达8000余人次,深受师生欢迎。

  “金海有爱,‘艺’同守沪”云音乐会

  在春风和煦的四月,由艺术教育教学团队教师倾情打造的“金海艺韵”艺术沙龙活动在线上开展,每周推出一期中外经典音乐作品导赏,使在一线抗疫和居家隔离的广大师生们都获得如沐春风的艺术体验。

  “金海艺韵”艺术沙龙活动

  在全民抗疫的特殊时期,侯林教授拿起画笔,用速写记录下战“疫”中的点滴之情。他的作品展现了上海各级组织、社区民众、医护人员、志愿者、外地援沪医疗队的感人画面。

  侯林教授用速写记录战“疫”画面

  疫情防控期间,艺术教育中心全体教师积极探索线上教学新途径和师生互动新形式,深化美育课程改革,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重塑教育形态,在持续探索中提高课程建设质量。